目錄
1.什麼是失能險?
失能險,最主要是保障失能後的風險,當不幸因疾病或意外導致失能而喪失生活、工作能力時,只要符合保單條款約定的失能等級,即可啟動給付機制,因應被保險人相關的醫療費用及日後長期的照護費。
2.失能險的保障有哪些?
一次性給付
當不幸因疾病為意外失能,有些保險公司會一次給付「失能保險金」。其中,又依失能等級表作為理賠的認定,通常為第1~第6級或第1~第11級失能。
每年或每月扶助金
有些保險公司會另提供「每年」或「每月」的「失能扶助保險金」,補貼不幸失能,收入中斷及需長期照顧的費用。尤其,當中度或重度失能時,需要他人照顧的看護費用,每月粗估花費會落在2-4萬元,加上日常生活所需支出費用,包含復健治療、醫療耗材、生活開銷等,每月至少5千到1萬元。如果有保險金每月或每年固定給付,將可大大降低經濟的負擔。
是否「保證給付」
「保證給付」的失能險在市面上已越來越少,因此也是投保重點之一。所謂失能險保證給付,是當失能的風險發生時,保險公司會「每年」或「每月」依保單約定給付定額保險金至保證年期,假如被保險人在給付期間不幸身故,剩餘月份仍會貼現付給身故受益人。
3.誰需要投保失能險?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一般來說會建議任何人若是屬於經濟寬裕的情況都建議投保以分擔風險,失能後照護是一條漫漫長路,不僅僅是經濟上,還有照護上的負擔及責任,會特別建議以下幾種人規劃投保:
- 家中主要經濟來源:投保失能險可以確保自己及家人在不幸發生意外時能夠得到經濟上的支持。
- 經常需要長時間通勤族:經常需要長時間通勤的職業例如:業務,就會有較高的交通意外風險。
- 年長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化使人可能更容易患上疾病或發生意外導致失能的可能。
- 長年獨居者:長年獨居者,因發生失能時常無人照料,故建議投保失能險補足經濟缺口,以支付醫藥費用和長期照顧費用。
4.失能險常見問題?
失能險為什麼是保障不可或缺的一環?
- 台灣逐漸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因失能而需要照顧的人口預估可能在民國115年達77萬人(註1)。如果自己或家人不幸失能,都將大大影響家庭的經濟狀況,也很可能會讓一家人的生活全部失衡。
圖片資料來源:國發會
- 因少子化越來越嚴重,國發會預估到2024年,每兩位工作年齡人口就要扶養一位老年人口(註2);換言之,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是「照顧長輩的最後一代,也是沒有子孫照顧的第一代」。因此,規劃失能險保障將能大大降低不幸失能時的經濟支出負擔。
資料來源:國發會
別以為還年輕,5成失能者屬於青壯年,多由於疾病年輕化及意外事故。萬一不幸失能,國人照護年數平均8.8年,年輕失能族群更須預備10年以上的鉅額長期照顧費用。一旦失能,等於將經濟、照護的壓力落到最親愛的家人身上,因此,若有預算,失能險建議是必要的風險規劃。
失能險和長照險的差別?
失能險和長照險都是為了長期照護而設計的險種,但它們之間有一些重要的區別。
「失能險」主要保障「生理失能」後的日常生活,不管是發生輕、中、重度失能,只要符合治療時間、失能等級表認定,不論是否需要人照顧的狀態下,即可申請理賠。
「長照險」則必須要符合相對嚴苛的巴氏量表或認知障礙認定才能啟動。長照險以需要長期照顧狀態為給付條件,分為生理和認知上的障礙。由於長照險保障的是「長期照護」的情況,因此多數得每年進行複檢,一旦患者透過長期治療、復健讓身體好轉時,長照險就會停止給付;失能險則不須複檢。
5.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失能非老人專利,38%發生在青壯年(註3)!交通意外事故、心血管與糖尿病等疾病年輕化,都導致失能人口近十年大幅上升!且依統計, 25~54歲青壯年重度失能後平均可再活超過20年,65~74歲老人失能後平均可再活10年以上,若以每月需要5萬元(看護與醫療耗品費用)計算,一年開銷達60萬元,10年就需花600萬元、20年更可能需要花費千萬以上。(註4)
沒有人希望自己或家人會不幸失能,但是生活中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適當規劃風險,投保失能險可以讓自己及家人在面對意外時不再無助,多一份保障更能夠安心面對未來。
▲延伸閱讀: